新闻中心

NEWS

数字中国顶层规划发布,海纳云以技术和鲜活案例赋能推进

时间:2023-03-07 来源:



近日,数字中国建设迎来重磅的顶层规划助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框定了未来数字化发展的“四梁八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更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如果将“数字中国”的目标看作是一座“摩天大厦”,那么数字技术便是“基石”,而科技企业则承担着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的责任。此次《规划》的发布,进一步将“摩天大厦”的建设具象化,实现了从宏大时代命题到微观企业实践无缝衔接。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作为数字城市行业头部企业的海纳云早已备好“砖瓦”,蹄疾而步稳,让数字中国的美好愿景变得触手可及。

蓝图指引 打造“技术+场景”实践样本

在数字领域,谁能掌握先进技术,并在垂直行业创造具有牵引性的市场应用场景,谁就将主导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话语权。
今年年初,中国信通院在发布的“信息通信业(ICT)十大趋势”中首先提到,面向未来,要加快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加快推进技术向产业端转化,加强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但当下数字行业的现状是,很多企业发展方向过于“单一化”,存在“技术”与“场景”的明显割裂。
此次的《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为了回答好技术与场景融合这一时代课题,海纳云通过“技术+场景”的实践样本,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据观察,海纳云自成立以来便发力城市物联科技赛道,并自主研发了数字城市的超级操作系统平台——“星海数字平台”。该平台包括IOT平台、大数据平台、AI平台和数字孪生平台,分别提供可赋能智慧城市治理所需的感能、数能、算能和图能四大能力,实现城市全场景、全周期数据融合应用,为实现城市精细治理、体验美好生活提供数字底板。



可以清晰地看到,海纳云的底层技术逻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以此为基础,海纳云打造出“能感知、会思考”的城市大脑,并衍生出数字应急、数字市政、数字BIM/CIM、数字城市治理、数字社区/园区五大场景,以及N个解决方案,构建起“1+5+N”的数字城市建设全场景解决方案。
换言之,海纳云正逐步为构筑“数字中国”这一“摩天大厦”累积起“砖瓦”。
拓展核心场景,海纳云助力“数字中国”行稳致远
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占GDP比重达到39.8%。事实证明,作为传统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数字化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卓越。
业内人士分析,数字经济竞争是全球场域下的竞争,而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优势便在于场景和市场。
此次《规划》对于应用场景做出了详细要求: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梳理海纳云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从最初涉及智慧社区、园区领域,海纳云不断扩展场景,成功切入智慧市政、城市治理、应急等多个垂直领域,结合不同类型需求,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示范引领的数字城市发展样板案例。
而以上智慧城市核心场景的案例与此次《规划》中提到的诸多举措不谋而合,可见海纳云正推动“数字中国”在不同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应急领域,“数字化”的融入不仅加强了对外界的信息获取和感知能力,加快应急反应及时度;而且提升了指挥决策能力,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武器。《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从海纳云打造的“重庆的铁山坪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青岛市水旱灾害防御智慧平台”以及“胶州市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平台”等多个样板来看,该企业正助力应急管理手段不断发展,从人工时代迈入数字时代。




在城市治理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倒逼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更新。数字化技术的加入,不仅可以提升治理效率,为基层赋能、减负,也为民众提供更便捷、精准和人性化的服务。《规划》中提到的“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据悉,通过在该领域不断探索实践,崂山城管、崂山综合执法平台、青岛智慧政务全场景体验中心,聊城市临清数字乡村、浙江松阳四都乡数字乡村等区级物联感知平台、区级城市管理平台、智慧镇街治理平台等多个标杆样板应运而生,海纳云实现了基层治理多个细分领域的突破以及在全国范围的快速复制。



在市政领域,“数字化”可以从海量数据资源中及早预见潜在风险,更要能够尽早应对,为市政管理提供更多便利。
以“青岛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平台”为例,这是海纳云在智慧市政领域打造的又一个样板。该平台搭建了“桥梁监测物联网+云服务”体系,实现桥梁运行状况实时在线监测、智能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为桥梁智能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为服务市政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典例,更是荣获“2021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称号。



从目前在市政领域的进展来看,这只是海纳云成果的“冰山一角”。此外,海纳云还拿下青岛胶州湾大桥全天候快速通行项目、青岛蓝谷滨海公园等市政项目,从桥梁横向扩展到道路、市政设施。
换个角度看,以上项目也是《规划》中“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具体实践。
由此可见,海纳云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正确的“点”上,找准了时代的节拍,以开创性的见解在数字化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此外,海纳云在2022年还中标“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试点建设项目”等多个亿元大单。



截至目前,海纳云实现了在10个国家、59个城市落地项目的布局,各个项目正在加“数”铺展开来。
企业引领,构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生态
从诸多案例来看,智慧场景在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率先抓住数字红利并脱颖而出的企业,已经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将发展重点放在推进自身数字创新体系变革,构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生态。
此次发布的《规划》中也明确指出,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这不仅意味着从政策、理论、实践上打通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及方法”之间重要的一环,并且对数字企业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视角聚焦于成立不到六年的海纳云,该企业始终以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秉承着“自主创新”基因,在数字城市关键技术、核心软件、标准和专利等多维度硕果累累。
据了解,海纳云展现出来的卓越科技创新能力,还源于该企业构建的“内外共生”的人才生态体系。该体系吸引了中科院等众多行业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加入,联合山东大学等搭建“产才研学用”全链条人才培养、技术孵化和应用体系。如今,海纳云在全国已成立6大研发中心,汇聚行业各类人才800余人,科研人员占比达57%。




在行业内的“得天独厚”也让海纳云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先后于2022年6月份完成2亿元A轮融资、12月份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不难发现,随着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生态的不断完善,各类资本、人才、技术向海纳云集聚。
在数字领域的深耕实践也让海纳云获得各方认可,收获多项重磅荣誉。海纳云不仅成为数字城市行业首个上榜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而且登榜“2022中国科技创新品牌500强”。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面对风起云涌的数字时代,海纳云将蜕变和进化出怎样全新的面貌?人们对未来寄予厚望